中國足壇一直存在一種奇怪的現象。那些以單后腰名義反對某些教練的人,無論是曾經的國腳還是退役名宿,無論是足球解說員還是記者,他們似乎都覺得自己有資格去評判一支球隊的主教練。然而,令人費解的是,他們中幾乎無人有足夠的實力和經驗去擔任一支球隊的主教練,甚至難以勝任助理教練的職位。
令人驚訝的是,這個群體長期以來一直大肆批評歷屆國足主帥,無論是本土的優秀教練如高洪波、朱廣滬、戚務生,還是來自歐足聯的資深職業教練如伊萬、里皮、卡馬喬等世界足壇名帥,無一能逃過他們的指責。他們似乎充分掌握了國內大眾對足球長期以來的失望和憤怒情緒,通過“罵主教練”的方式迎合大家對國足輸球和出局的情緒發泄需求,從而獲取大量關注和利益。
國足每逢輸球,他們的指責和批評聲就會更加激烈,似乎從中獲取的收益也隨之增高。這種現象令人不禁想到發國難財,令人痛心。那么,這種現象正常嗎?如果這些人真的如此出色,為何連一個中冠隊的教練職位都難以勝任?
英格蘭著名球星貝克漢姆在多年前來到中國交流時就曾指出,中國足球缺少的不是足球技術,而是足球意識。足球技術或許只有專業球員才能掌握,但足球意識卻涉及到每一個與足球相關的人——包括足球從業人員、媒體、球迷等對足球的思考與理解。中國足球的落后并不只是主教練的問題,更是整個足球圈對足球認知與理解的不足。
每當國足失利,全國上下仿佛除了主教練外,人人都成了懂球專家。這不禁讓人思考:難道我們真的都是井底之蛙,只看到自己那一片天,卻喜歡在專業領域班門弄斧、夸夸其談?如果是其他職業尚可理解,但連退役球員和名宿都如此行事,那只能說明過去中國足球水平無法提升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對足球的理解和認知沒有跟上國際足壇的水平。
我們總是在討論國情與中國足球的關系,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真的還需要繼續請外教嗎?或許,我們應該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討中國足球的真正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