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超”聯賽持續火熱,觀賽人數刷新紀錄,單場觀眾數量首次突破6萬人,這一盛況在全省范圍內引發了巨大反響。這不僅僅是一場足球賽事的盛大,更彰顯了中國足球在觸底反彈后,業余聯賽的活力和潛力逐漸顯現。
7月5日晚的南京隊與蘇州隊的對決,吸引了60396人現場觀賽,成為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的新紀錄。而同期其他兩場“蘇超”比賽的平均觀眾人數也達到了3.9萬人,與全球頂級聯賽觀眾數量相當。這一盛況為近年來中國足球的觸底反彈帶來了一線希望,同時也突顯了江蘇地區對足球的熱情與支持。
南京隊與蘇州隊對決的火爆程度,得益于座位數量的限制。事實上,購票平臺早在開票前就已收到68.8萬人的想看預約,最終得票率不足9%,可見其受歡迎程度之高。而這一切,都與“蘇超”的球員構成息息相關。
在“蘇超”的賽場上,雖然職業球員僅占少數,但29名職業球員中,包括了來自各行各業的業余球員337名,高中及中專學生69名,在讀大學生85名。他們的比賽觀賞性極高,為觀眾帶來了無數精彩瞬間。如20歲的巴特在泰州隊對陣徐州隊的比賽中,一記精彩的倒鉤破門,引得現場歡呼聲一片。
值得一提的是,“蘇超”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源于江蘇長期的青訓積累。從江蘇的200多個青訓營中走出來的球員,構成了“蘇超”的主體力量。這也反映出中國足球界已經認識到,青訓才是足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從2021年的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評選就能看出,青少年足球相關的指標在評選標準中的權重逐年提高。
江蘇各城市的足球青訓走在前列。以鹽城隊和南通隊為例,他們因為多年堅持搞青訓,所以擁有實力不俗的隊伍。而這樣的青訓成果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為“蘇超”提供了堅實的球員基礎。
此外,“蘇超”的成功也離不開足球場地的建設。據統計,全國已有16.1萬個足球場地,其中江蘇一省就有11632個,位居全國前列。為了讓市民更方便地找到足球場,南京新改建了42片燈光球場,并采用“免費+低收費”模式,讓更多人能夠參與到足球運動中。
“蘇超”的火爆還帶動了各地對足球的關注和參與。非球迷群體的關注度也持續上升,越來越多的企業隊、社區隊加入到足球運動中。這也為“蘇超”帶來了更多的贊助商,包括京東、淘寶等知名企業,甚至國際啤酒品牌喜力也加入了贊助行列。
然而,“蘇超”的成功并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它為全國其他省份提供了借鑒,目前已有多個省份將省內足球聯賽更名為相應的“省超”。四川省體育局更是表示將借鑒“蘇超”的健康發展經驗,推動公平競賽,并動員社會力量參與,促進群眾足球與校園足球的發展。
從“蘇超”的成功可以看出,中國足球的發展需要社會力量的深度參與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雖然路還很長,但至少我們看到了中國足球的土壤正在發生變化,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