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超聯賽開打至今,揚子晚報與紫牛新聞的記者們收到了眾多國內足球與體育記者的詢問:“蘇超為何如此火爆?”這背后,是江蘇足球經歷了一段不溫不火的困局后的重生。
在蘇超崛起之前,江蘇的足球,尤其是職業足球,似乎陷入了一種沉寂。頂級聯賽球隊的缺失,二級聯賽球隊的關注度日益下滑,成績每況愈下,人們不禁要問,江蘇還有繼續發展足球的必要嗎?對于這個疑問,一個有著二十多年足球報道經驗的記者,我,也曾在職業足球的報道領域中選擇了離開。
然而,江蘇這片土地上卻悄然孕育著新的生機。厚積薄發的江蘇,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打開了新的篇章,打造出了屬于自己的足球聯賽——蘇超。這仿佛是一個羅馬角斗場,場內外的狂歡讓越來越多的人為之矚目。每當談及蘇超,我對各地媒體的同行說得最多的一句就是:沒有人能復制江蘇的模式。
這并非蘇超火爆后的自大之言,而是基于對江蘇實情和中國足球的了解作出的判斷。江蘇的“十三太保”雖形散但神不散,每個城市都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同時,江蘇又以規則和秩序為重。一旦決定要辦一件事,無論是哪個級別的指揮,都會全力以赴。因此,當全省決定以城市為單位舉辦足球聯賽時,各城市立刻把握住了展示自己的最佳時機。
江蘇城市足球聯賽的醞釀從去年就開始了。從那時起,十三個城市就已經開始了默默的準備。觀眾現在看到的蘇超場場硬仗、旗鼓相當的背后,都是實力的較量。搞好一支足球隊需要財力投入,而江蘇在這方面從未掉隊,為聯賽的整體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江蘇有著承辦各級國際賽事以及中超中甲聯賽的經驗。在其他省份,要在十三個地級市舉辦如此大規模且正規的賽事,組織壓力會很大。但在江蘇,第三輪比賽就能達到場均15000左右的上座率。這樣的規模即使在亞洲足壇也能輕松排進前五。如此大規模的比賽能夠有序進行,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江蘇十三市各有特色。蘇南富庶俊俏,蘇北豪邁大氣。蘇州的園林小家碧玉,與大江大河的豪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文化的差異性也體現在各地球隊的技戰術打法上,讓蘇超的話題絡繹不絕。
記者發現,蘇超開始走紅正是從第一輪蘇北球隊集體獲勝開始。盡管蘇北球隊的勝利引起了轟動,但蘇南市民并未感到沮喪。相反,許多蘇南的自媒體用一種自嘲的方式化解了這種情緒,讓大家在笑聲中更加了解并愛上蘇超。這種自嘲背后,展現的是江蘇人的自信與豁達。
在江蘇,人們不僅欣賞高水平的比賽,更注重參與其中。無論是成年人帶著孩子走進球場,還是各地文旅的熱情參與,都讓蘇超的流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主辦方接到的贊助合作意向如雪片般飛來,讓他們感受到了足球帶來的巨大商業價值。然而,如何持續這種火爆,是蘇超將來面臨的重要課題。第一屆的成功不代表屆屆都能如此,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蘇超如何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還要看今年11月比賽結束后的結果。
總之,因地制宜推動足球發展是制造足球流量的最佳答案。蘇超與貴州村超一樣,是地方特色與足球結合的典范。對于揚子晚報/紫牛新聞的記者張昊來說,這是一份記錄與見證江蘇足球崛起的責任與使命。而這份答卷的完美與否,還需時間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