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3總決賽中,北汽隊遭遇了廣廈隊的背水一戰,其一大四小的變陣讓北汽隊有些手足無措。然而,到了G4的比賽中,北汽隊的低迷狀態并未因比賽的進展而有所改善,反而延續到了整場比賽中。這已經不僅僅是大意不小意的問題,而是整個隊伍從上到下都出現了問題,尤其是心態問題最為嚴重。
比賽的分水嶺在首節就已顯現。北汽隊與廣廈隊開局打成8-8后,便迅速崩盤。接下來的6分半鐘內,北汽隊無得分,被廣廈打出了一波13-0的攻擊波。自此以后,北汽隊完全被廣廈隊牽著鼻子走,毫無辦法。半場落后近20分,第三節結束后更是輸了30分。縱觀全場比賽,廣廈隊的進攻并非如潮水般勢不可擋,但北汽隊全場僅得76分,輸在了進攻端的低迷。
若要尋找責任人,全場出戰21分鐘、4次出手卻無一得分的杰曼無疑是最佳人選。他的得分數據在四場總決賽中逐場走低。從G1的24分8籃板7助攻,到G2的21分5助攻和G3的16分14助攻,再到G4的完全迷失,0分2板3助攻外加3次失誤,他的表現令人大跌眼鏡。個人正負值全隊倒數第二低-25,而他的后場搭檔陳盈駿雖然能交出13分的數據,但相較于其他場次也顯得寒酸。杰曼的這一表現,也創造了CBA總決賽歷史上的一項尷尬紀錄:出場時間超過20分鐘,但0得分的外援。
那么,問題來了。為何在半決賽中大殺四方的杰曼,到了總決賽卻每況愈下,甚至出現了0得分的尷尬情況呢?對此,賽后知名籃球記者賈磊提出了他的猜想。他指出,一個球隊的核心小外援在這樣一場決戰中打了21分鐘卻得分掛零,這很難用簡單的實力問題來解釋。很顯然,某些方面已經失去了控制。
其中一方面可能來自于更衣室的問題。觀察近兩場比賽的杰曼可以發現,他的情緒變化較大。比如G2大戰的第四節,當胡金秋連續點名單打翟曉川四次成功后,杰曼就曾揮拳表達不滿,疑似對許利民的戰術布置有所不滿。而在G3大戰北汽遭遇崩盤后,杰曼與雷蒙直接走回更衣室,拒絕與廣廈球員握手,顯示出隊伍內部的矛盾與不滿。
昨晚的比賽,杰曼的狀態與之前半決賽時判若兩人。他失去了之前的斗志與得分欲望,雙腿仿佛灌了鉛一般沉重。作為北汽外線的主要得分手之一,杰曼的低迷讓陳盈駿腹背受敵,也讓北汽的進攻端完全癱瘓。另一方面,廣廈隊對杰曼和陳盈駿的嚴密防守也是北汽進攻端失去控制的原因之一。廣廈隊找到了對付北汽的七寸,用區域聯防的方式防死了北汽的進攻。
具體到昨晚的比賽,廣廈的防守方式主要是人盯人和區域聯防。陳盈駿和杰曼的進攻模式已被廣廈摸清。面對這兩人的外線單點爆破,廣廈可以靈活運用孫銘徽、布朗、朱俊龍等球員進行盯人防守限制。當這兩名球員突入內線時,廣廈會轉變聯防保護三秒區。由于陳盈駿和杰曼都不是高大型后衛,也缺乏擋拆后引導中鋒下順喂餅的技能,一旦被廣廈內線多人包夾,他們的突破成功率就會大打折扣。
而北汽昨晚的進攻模式也顯得有些混亂。他們時而放緩節奏主打陣地戰,時而又想提速打轉換。相比之下,廣廈的進攻更加簡潔高效,有機會就堅決打快攻轉換。在外線一有半空位就果斷開拔,全隊上下透著一股自信。許利民在球隊陷入得分荒后依然采取大面積換人戰術配合并換湯不換藥地繼續執行原有戰術體系導致球員們無法適應場上變化也難以找到有效的得分方式。
此外許利民所打造的籃球體系是傾向于平均主義的“人人有球打”。而杰曼這種吃球權和臨場狀態的外援在這種體系中難以發揮其優勢特別是他個人能力不如布朗時就更難打出高效表現了。因此可以看出北汽隊在選外援和打造戰術體系方面都存在一定問題這也是他們最終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